文章分享
懂得應付衝突 人際關係更上一層樓 (一)
萬sir
2014年8月28日

人際衝突可以說是家常便飯,幾乎每天都會發生,無論在上下班的途中、工作的地方、餐廳食肆、家裡,凡是有人的地方,就有機會發生衝突。若衝突處理得不好的話,可能會引起各種負面情緒,感到被挑釁、被傷害、難受,從而產生委屈、難過、憤怒等等的情緒,於是可能會說一些傷害對方的話去反擊對方或靜默不語,去保護自己,如此不但傷害彼此的感情,破壞人際關係,還會將負面情緒積壓在心,怒氣難消。如果能夠學懂應付衝突,不但不必引起負面情緒,而且家人、同事、朋友都會喜歡和你說話,你會更受歡迎,人際關係自然更上一層樓。

衝突真的如此容易發生嗎?打一個比方,若你看過這篇文章後你很認同文章所說的觀點,不過剛巧你有朋友在網上閱讀過另一篇有關衝突處理的文章,而你們發現大家所談及的有所不同而彼此不認同時,這可能就是一場衝突的開始。

每個人在面對衝突時的模式都有所不同,可根據重視果效(事情的成果及結果)或關係(人與人之間的關係)的不同程度而大致分為五類:

  1. 退避-不重視果效及關係;
  2. 退讓-重視關係但不重視果效;
  3. 全勝-重視果效但不重視關係;
  4. 協商-為避免破獲關係而在果效上作出一點讓步;
  5. 研討-重視果效又重視關係。

讓我們先了解第一種衝突處理的模式:退避。選擇退避的人,他們在衝突時幾乎不發一言,再有壓力下便會離開現場,這種行為給人不想溝通及不想解決的感覺。如果在家裡發生衝突,他們可能突然就拿起鎖匙,無聲無息地奪門而去。為何他們會如此處理衝突呢?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他們在過往的經驗中形成了一種信念,認為就算他們作出任何辯解都不會得到聆聽及理解,於是忍氣吞聲,內心可能充滿無奈及憤怒。另外,他們可能內心有很多情緒,知道若自己一發言,就會在言語上造成激烈的衝突,於是惟有忍氣吞聲,離開現場,給自己時間及空間冷靜。可惜的是,如果他們這樣處理衝突的話,由於他們的沉默及離開,對方會感到被丟下,十分難受,可能會感到無奈、委屈及憤怒。由於不明所以,對方會更希望了解發生了何事及怎樣解決,於是繼續追問。在追問的情況下,選擇退避的人再次感受到壓力,於是重複地不發一言,然後再次離開現場,結果造成一追一走的局面,在心靈上雙方都受到傷害。

在衝突時選擇退避的人,他們某程度上也算是重視關係,因為他們不想發生激烈的衝突,可惜結果是他們予人不想溝通及不想解決的感覺,其實他們需要時間及空間讓自己冷靜下來。因此,他們在面對衝突的時候可以主動告訴對方,他們想離開一下,讓自己冷靜下來,然後會再回來一起討論問題。這樣,對方就知道他們的想法及去向,不會產生被忽略及之後的各種負面情緒。他們回來之後,可平靜地主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,讓過往舊有不被聆聽的經驗慢慢消除,重新建立新的溝通信念。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