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了解到焦慮常常發生,看似正常不過,卻原來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影響,所以要戒掉焦慮。要戒掉焦慮,就先要了解(1)焦慮是什麼;及(2)怎樣造成焦慮。
德國著名的精神科醫生、心理治療師、完形治療的始祖皮爾斯(Fritz Perls)曾經這樣說,「焦慮是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差距」,即是當你離開了能夠確定的現在,而想著不能預知的將來的話,你就會經歷焦慮。其實焦慮離不開擔憂或恐懼。一個處於焦慮的人,他心中想著將要發生的事情不但都會是負面的,而且事情的結局也會是災難性的,因此他很想改變結局,或不想那個結局出現,例如一個母親期望她的兒子能考上某所學校,於是她會做很多的預備。預備本來是積極的,不過預備的同時她心裡多了一份擔憂。她擔憂或害怕一旦兒子考不上的話,要到另一所聲譽較次等的學校上學,影響學業,亦影響將來的升學,從而影響到將來的工作及前途等等。於是,她就為了避免種種不好的結局發生,做更多更多的預備,去四周打探更多的升學消息,可是一天不放榜,她心裡仍然擔心著期望不會實現,就算做更多的預備,她的心仍然安頓不下來。在這種情況下,焦慮就開始形成。因此,處於焦慮的人會一直在這個旋渦裡轉圈,可惜轉來轉去還是在原地踏步,到頭來什麼都改變不了,也由於他心裡只是不斷地在預演著不好的結局,但事實上事情根本仍未發生,結局當然也就未出現了,那豈不是只是空想而已?舉一個例子,有不少人有上台演講的焦慮。他們可能在前一晚會徹夜難眠,輾轉反側,不但擔心自己會做得不好,也擔心自己面對眾人的時候表現尷尬,可是無論他怎樣歇力去想這件事情,他的焦慮只會有增無減,因為事情根本未發生,所以他的擔憂和恐懼只會越想越大,對實際情況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所以,要戒掉焦慮的第一步,就是要活在當下。當下的意思是此時此刻,即是在這個時刻、這個地方所發生的事。只有當下的事你知道,你可以控制及能夠確定。例如當我寫這篇文章時若突然停電,所寫下的內容全部都沒有了,我可以有兩個選擇:(1)選擇去擔憂能否將所有內容重新再寫出來,能否趕得及交稿,於是變得焦慮不安;或(2)選擇去面對當下的事,檢查電力那裡出現問題,然後修好電力,再次寫稿。當你能夠活在當下的時候,你只看見眼前的事,你仍然可以積極地為將來預備,不過卻不帶著半點擔憂,因為將來的結局是怎樣,沒有人能夠知道,擔憂不會對事情有什麼幫助,反而影響了你的想法及你的決定。當你感到焦慮的時候,你可以檢視一下自己是活在當下,還是活在將來。你可以有新的選擇。(待續)